9月22日,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、關公文化交流基地負責人、民革組織代表300余人齊聚運城,在歷史的長河中追溯關公的英勇事跡,共同探討關公文化與中華現(xiàn)代文明的緊密聯(lián)系。他們圍繞“關羽,一個歷史人物的文化超越”這一主題,上臺發(fā)表主旨演講,展開研討,以犀利的思想和深厚的學識,為關公文化的傳承與創(chuàng)新貢獻智慧。
北京大學、中國人民大學、中國社會科學院、蘇州大學等院校的知名專家學者思考深邃,觀點新穎,講述著關公與文化文明的故事,令整個研討會煥發(fā)出絢麗的文化之光。
關公文化,再度引發(fā)人們對其內涵的思考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王志遠獨具見解地指出,關公既是一種文化,更是一種精神。經(jīng)過上千年的歷史演變,關公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(tǒng)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而研究關公文化的核心內容,莫過于那無與倫比的忠義精神。他一生奉行忠誠和正義的原則,將信義置于首位,并不斷踐行儒家學說所倡導的理念,讓許多人敬仰。
“歷朝歷代各地對關公民間傳說的重視,人民群眾對他的信仰與尊重,突出其形象中的懲惡揚善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”王志遠說,“關公的形象就是一種思想,在接觸中,關公文化種子就種在了人們心里,不知不覺中對關公的認識就會根深蒂固。”
中華文明,源遠流長,如一條奔騰不息的江河,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輝煌歷史。
本屆關公文化研討會主題是探討關公文化與中華現(xiàn)代文明的關系,如何理解中華文明這一概念,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周書燦提出了卓見。文明這個概念最初是從考古學中衍生而來,如今已經(jīng)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和領域,其中探尋中華文明的淵源已經(jīng)成為一種新穎的課題。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是我們理論創(chuàng)新的根脈,如同源自深邃的泉水,滋養(yǎng)著我們的思想。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兼收并蓄,歷經(jīng)滄桑,綿延不斷,為中華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堅實而豐厚的基石。
儒家文化和關公之間的聯(lián)系千絲萬縷,既有信仰的起源,也有文學創(chuàng)作的影響,更有對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的重建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、現(xiàn)代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馬勇指出,關公信仰最初是萌芽于社會架構的延續(xù)演變,后來隨著文學創(chuàng)作對其形象的虛構與夸張,關公成為英雄楷模成為必然。正因如此,關公文化應運而生,并被注入深刻的內涵,激勵著人們追求忠誠、公正和擔當?shù)钠焚|,促進了社會秩序的建立與重塑。
在與會專家眼中,運城是一處文化戰(zhàn)略要地。要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,我們需要找到文化形成的根源。只有憑借深遠的文化內涵作為指引,才能凸顯文化的個性,為未來的歷史進程鋪就道路。
回溯歷史車轍,眺望河東大地,我們不期而遇兩位偉大的人物——武圣關公和文圣孔子。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彭永捷深信,欲真正領略關公文化的內涵,必須深入探索其所融合的儒家思想根基,方能理解關公本人以及關公文化所承載的精神價值。同時,將關公文化融入儒家文化體系中,將有助于其形象和精神對塑造現(xiàn)代中華民族精神起到積極作用。關公文化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,涉及社會學、文化學等多個學科,因其豐富而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。在這個學科中,不同領域的研究相互交流、相互補充,共同豐富了我們對關公文化的認知。關公的經(jīng)歷彰顯了儒家的核心精神,只有通過了解關公文化所誕生的儒家文化背景,并將其納入關公文化的敘事之中,我們才能真正領略其中蘊含的深刻意義,對中華文化的建設產(chǎn)生深遠的影響。
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,關公是一個備受推崇的經(jīng)典人物,他的故事引人入勝,令人樂道不已。然而,歷史上的關公與現(xiàn)實中的關公之間存在著虛與實的轉換,這使得他的形象經(jīng)歷了一系列的歷史變遷。
北京大學教授楊海崢所講述的關公信仰發(fā)展過程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。從史傳、評話、演義小說到詩文和文學作品,不同時期的文化表達方式都對關公形象進行了渲染和強化。封建統(tǒng)治者的推崇、民間百姓的愛戴與信奉,以及明清晉商的推動,都為關公信仰的廣泛傳播和深入人心提供了土壤。因此,關羽這一歷史人物,經(jīng)歷了從關羽到關公、到關王、最終到關帝的從人到神的神化過程,成為一個儒釋道三教共仰的神靈。
專家學者的發(fā)言引發(fā)了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柴書毓的思考,她認為,關公文化交流在縱向上深入挖掘關公的歷史文化,不斷發(fā)掘關公文化的新內涵。同時,在橫向上擴充關公文化的影響力,讓海內外的人們更深入地認識關公文化。與往屆相比,這屆關公文旅節(jié)帶來了別具一格的新思考。在我們對關公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,聽到了新的見解,獲得許多啟發(fā),使得我們對關公文化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認知。
各種觀點交鋒之際,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在總結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。他指出,關公精神的文化定位乃是文明社會與文化的巍峨傳統(tǒng),亦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傳統(tǒng)。大傳統(tǒng)淺顯易懂,而小傳統(tǒng)則源自關羽傳說及其精神,猶如一股民間儒學的潤澤。這樣的文化融匯眾人,家喻戶曉,深植于老百姓心靈的信仰和準則之中。大小傳統(tǒng)二者交相輝映,大傳統(tǒng)引領小傳統(tǒng),當代學者闡釋老百姓心底的堅守,兩者相得益彰,相互啟迪、相互補充。
學界眾多專家一致主張,關公精神的基石乃是儒家精髓,對于忠義仁勇的重新演繹,契合馮友蘭所倡導的抽象繼承法。擺脫舊有概念的桎梏,他們以創(chuàng)新的視角注入關公內涵全新的時代意義。我們的使命在于傳承古典至精之魂與文化遺產(chǎn),融匯傳統(tǒng)與創(chuàng)新,讓中華文明煥發(fā)新的生機活力。 (記者 游映霞)